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互聯網金融新趨勢 數字人民幣與香港關係值探討


「第六屆互聯網金融論壇」於日前舉行,多位機構代表分享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最新趨勢,包括探討大灣區的數字經濟、5G技術、區塊鏈、香港電商、供應鏈金融,以及從推動者角度探討疫後香港互聯網金融新格局。

全國人大代表兼華人大數據學會執行主席冼漢廸分享自己對大灣區數字經濟的看法時表示,數字經濟是指數字化、以網絡為載體,並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的經濟。中國於2019年的數字經濟增加值已達人民幣35.8萬億元,佔GDP 36.2%,而數字產業化的增加亦達人民幣7.1萬億元,現正建設「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

珠三角地區的經濟數字化程度全國稱冠,現正發展「大灣區城市群泛載感知網絡」,藉手機、二維碼、傳感器及攝鏡頭等構建「數字灣區」,從海陸空實時監測與感知,收集數據至統一的大數據平台,做到數據融合,集成共享,從而發展多元應用系統。

大灣區可作「數字絲路」新窗口

冼漢廸認為大灣區除了可作為「數字絲路」的新窗口,亦可成為中國數字交易的大平台、數字治理的「示範單位」,並建議於大灣區成立「數據特區」,以儲存大數據,供企業使用,但不能帶走。其他建議包括協助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建立數字灣區組織協同機制,以及推動區域統一數據標準。

他又提到,大灣區互聯網金融可循跨境支付、人工智能、跨境區塊鏈平台及財富管理、保險互聯等方向發展。而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如何利用數字貨幣在資本帳下及可控環境下進行交易、投資及信貸,是值得探討。

5G混合AICDE 創建新商業模式NaaS

中國移動香港公司首席工程師鄭啟良解釋5G技術如何影響香港金融科技的未來發展時指,5G配合AICDE(人工智能(AI)、物聯網(IoT)、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可創造新通用功能,例如車聯網、無人機、遠程工業控制、流動智慧監控等,以支撐不同的垂直行業應用場景。

鄭啟良認為,香港金融科技發展重點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網絡安全、金融監管科技、保險科技及財富管理,而5G網絡如空氣中的光纖網絡,能靈活支持金融科技所需的網絡容量及快速反應,作為金融科技的催化劑。

例如以5G配合智慧金融,可通過「萬物互聯」獲得大量數據,了解及監察企業的資金流、實體流量及訊息流,有效執行風險管理。又例如用戶通過手機使用網上理財時,5G可提供低時延服務,用戶可體更便捷的高清視頻客服之餘,更可以增設生物認證技術或攝像頭等,以保障交易安全。又或者透過5G使用ARVR技術,體驗更真實的服務。

未來通過5G服務,將創造新商業模式:Network as a ServiceNaaS)。5G切片服務可針對不同位置,例如在園區、體育館等提供專網。另外亦可基於時段提供切片服務,以配合球實或演唱會等應用。

區塊鏈存取資料不可逆 網絡交易有保障

區塊鏈是一種存取資料的技術,其特性包括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及可追溯性。以區塊鏈技術儲存資料時,資料不會存於單一地方,而是儲存於幾個不同位置,以分散保安風險。而資料更改時,由於舊有資料不能刪除,故可以追溯,同時不能篡改。康業金融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金融科技部高級經理張昇表示,區塊鏈技術若應用於虛擬貨幣交易及數字貨幣,甚至「連你使用幾錢、由誰使用、用在哪、甚麼時候用,通通都可以知道,因為區塊鏈都有記錄,可有效防止偽鈔及洗黑錢問題。」

此外,食品溯源亦是區塊鏈應用範疇之一。透過區塊鏈,可追查食品的生產源地、以至裝、加工、運輸、批發及零售,全部有清楚記錄。學歷及工作證明亦可上載至區塊鏈,方便顧主檢查證書真偽。區塊鏈所有資料均有加密,加上儲存於多個位置,因此不能改動,可保障網絡安全。

就貸款業務而言,公司可上載電子合約至區塊鏈,有助日後比對及驗證合約真偽,減少爭拗。企業或個人亦可上載身份證明至區塊鏈,或配合二維碼技術,以核實身份,揭穿騙徒。

線上線下數據融合大趨勢 疫後香港加速數碼轉型

香港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廣東省粤港澳合作促進會副會長林至穎教授表示,電子商務牽涉「三流」,即物流、信息流及資金流。「新零售」包括銷售場景產品創新(如無人商店)、全渠道線上線下融合銷售、以及消費者數字化運營(如處理消費者大數據)。互聯網已令不少傳統零售商改用更多線上銷售,特別疫情期間,不少本地商家已增加運用電商平台及社交網站以進行直播推銷或帶貨。若要通過供應鏈金融以運用互聯網金融,線上線下的數據融合是必要之道。企業可通過閉環數字營運,實體店及網店可透過社交平台結合用家的線上線下體驗數據,甚至餐飲、娛樂、酒店亦可運用此技術,或者跨界結合數據。這些數據不但可用於零售,甚至可以改變供應鏈,重建產業結構,由經營商品改為經營用戶。

有出席嘉賓認為,本港經過今次疫情後,將加劇企業將線下業務轉移線上,例如傳統銀行會加速線上銀行服務,日後實體銀行有機會徹底消失。此外,由於疫情大大減少企業選擇,因此企業將傾向接受新風險,加速數碼轉型,風險轉移將成為新常態。

Related Articles